这么多年来,因为参与学校规划建设的各类设计工作,也算属于设计中的针对化领域,走访了也研究了很多学校,置身其中后,总发现很多相似性普遍问题,例如:有的新建成后学校大厅装修得虽然富丽堂皇、气派十足,但总感觉不是很像育人空间,像酒店、像法院,好难想象和十多岁年轻朝气活力的生命融为一体;有的学校公共空间虽然现代时尚,却像商场布置;有的学校墙面挂满了励志短语条幅,全是正确的宣传口号,风格也丰富多样,中式的、活泼的、花花绿绿、从内容到形式像是在“吵架”;也同样发现一些细节:小学的卫生间洗手池要他们踮起脚来才能够得到去洗手;音乐教室、舞蹈大教室就和隔壁的文化教室一墙之隔或一楼道之隔,上课时间真叫百声争鸣;也看过把“心理咨询室”的科室牌写得庄严醒目,虽然很少开门,从窗户看里面生硬的桌凳摆放俨然像个法庭,似乎是法官审查”犯人”般的阵势;还可以看到有的新校区新教室一竣工,就发现出教室墙面安装不了一个智能化黑板,原来在基础建设时墙面为泡沫砖,又重新推到再用实心砖重砌;规划好高规格的喷泉水池好久没维护,臭水里到处滋生蚊虫······
以上问题,浪费在资源的背后,折射出教育组织部门在参与设计过程的缺陷可否,慢慢做些思考和琢磨?做些细节思考,笔者认为可以做以下几方面的思考:
一、教育空间的规划:先是要区化,一所学校从功能上大体可以分为教学区、运动区、生活区、办公区、各区域之间内相对集中,各区之间保持距离,不至于相互干扰,影响师生工作、学习和生活,在大区间中还可以逐个分割成很多小区区域,形成学习生活衔接流线的通畅和人性化安排。细节可以考虑一个学校着手要做什么馆?什么室?什么厅?哪些主题空间?到图书馆、医务室、舞蹈室、体育器材室、心理咨询室放在几楼合适,各个馆室之间是否存在噪音冲突?是否存在功能操作连贯性的合理性?是否存在面积大小分割的科学性?
二、学校环境提升:学校在做建筑结构、外立面颜色、校园景观、绿化、道路铺贴、围墙在造型、颜色整体风格上开始统一规划中相互考虑,大厅、走廊、楼道等空间能否让他更“学校化”、更“学生化”、这里不要那么豪华、那么气派、那么响亮,可以朴素,可以内敛、可以看到生机、看到学生气,做贴合学生年龄、学生天性的育人空间。
三、校园文化建设:校园文化在这几年教育关注的概念名词,笔者认为校园文化概念应该上升到“学校文化建设”,学校理念是一所学校的核心,可是目前很多学校的学生在采访中回答不出他们的学校校训,教师也回答不上学校制定好的“教风”,三风一训如同摆设,如果是这样,我们可否屏除一些生硬教条、千遍一律的形容词条,改成符合学校自身特色又朗朗上口的生动表达呢?例如“不做假账”这样直白简单的四字描述了上海会计学院校训,江西师大附中的校训一句“做有责任的中国人”,通俗又高远;国外麻省理工学院校训一句“既学会动脑,又学会动手”针对性很强;同样在制定行为文化也可以考虑它的可实施落地性,哪怕不显得那么高大又何妨?同样在做环境文化过程中,如果在学校里没有章法和依据的景观、文化设施,又如何做到从历史、文化、传统、地域特点等各方面挖掘专属自己的文化价值体系,塑造鲜明的形象符号?做到风格、色彩、规格、材质形式的统一,做到意义学校文化发挥它具备引导、启迪、陶冶、塑造、教化、激励、规范、管理等功能。
基于以上零碎无章的思考,本人整理这本《一步一景 ·学校设计》,与教育工作者、教育决策工作者共同探讨,看看能不能在庞大的体系设计工作中,整理分析一条清晰的规划脉络,共勉!请多给意见!
——刘建雄